1999至2009年间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CSH)指南的主要改变



• 如今,借助信息技术经验的积累,在整个输血过程中,有关病人的信息、血液样本和血液成分识别的准确性日益提高。目前主要基于电子可读条形码或射频识别(RFID)这两种识别方法。2009年的指南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完善病人的安全。但也提出忠告:所有的系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都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弊端。关键是要确保这种IT系统是用于提高输血进程,而且系统本身是健全的,并且是为了满足特定患者安全和输血确认需求而设计的。事实上,SHOT(严重输血危害)(2010)报告了一个错误,此错误包括血液样本试管被贴上了错误的标记信息(在试管中放入错误的血液),这导致了ABO血型的不相容输血。



• 1999年的指南提出了使用患者识别号码的建议,但2009年的BCSH指南讨论使用一个全国独特识别码(例如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全国健康服务(NHS)号码,苏格兰的社区卫生指数(CHI)号码,或北爱尔兰的卫生和社会保健指数(HSC)号码)。若常规使用该全国识别码,能减少由同一病人有多个医院号码和病例记录所引起的混淆。



• NPSA更安全的实践通告14(2006年)提出“正确的病人,正确的血液”,规定了对输血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工作人员规定了三年能力评估。 BSQR(SI 2005年第50号修订文件)也规定了对于成分血的采集和输注的“常规”能力评估。除了这些建议具备的能力之外,2009年的指南还强调了定期培训的必要性。 1999年的指南没有详细阐述培训的频率,但2009年的指南规定,所有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在三年能力评估内接受至少一轮新的培训(因此每个人至少每两年要接受一次培训和能力评估)。



• 1999年的指南指出,是否进行成分输血是医师的职责。然而,成分血目前却被排除在医药产品的法律定义之外的。这意味着对于那些经过训练的从业人员对血液的预定、核准及管理没有法律的阻碍。因此,2009年的指南强调了相关组织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安全便捷的将成分血的管理授权给那些经过训练的从业人员,比如已经取得执业资格的护士。



• 2009年的指南提出如今在输血时,对病人的最基本观察需要包括呼吸次数的基本数值。此基本观察包括先前对于体温、脉搏和血压的建议。这基线测量要在输血之前一小时内进行。



如今,前十五分钟的观察,除了血压之外,还包括体温和脉搏的测量。指南也强调了在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常规肉眼观察的重要性。输血后的观察(体温,脉搏和血压)也最好在输血结束前一小时内进行。



众所周知,一些副反应可能要在输血后几个小时才会显露出来。2009年的指南建议对于某些患者,如在输血后24小时之内出院的患者,给他一个可以提供24小时临床咨询的“联系卡”。



• 2009的指导方针不再包括对于输血反应的管理,这将是今年英国学业标准协会(BCSH)指南的独立的课题。

Blood and transplant.2010.32:5-6

采供血服务部 社会事务科 孙洁 翻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