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膜分离汇集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比较

    全血与单采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latelet concentrates,PCs)谁更优,迄今尚存争议。这两种制品在国家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制品汇集的数量、血小板含量、残存白细胞、血浆含量、添加剂类型和制备步骤的耗时,在不同的制备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某些国家和医疗机构主要使用单采PCs;而其他国家则倾向于选择全血制备的汇集PCs。某种类型的血小板制品是否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血小板制品一直存在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仅比较单采和汇集PCs是不能回答“谁更优”这个问题的。其他决定制品质量的因素,如残存白细胞、血浆含量、添加剂或储存期等可能更重要。应转移争论的焦点,进一步提高PCs的整体质量,优化血小板治疗方案,而不是单方面关注血小板制备方法对于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血小板输注在预防和治疗出血中起重要作用。输注的PCs可由全血或血小板单采程序制备。两种制品都广泛用于临床。例如在德国,2007年约40%的PCs制品是全血分离制备的,60%是单采制备的。在欧洲国家的类似输血机构,单采PCs和汇集PCs的使用极不一致。2004年,汇集PCs的使用范围为10%~98%。

    从全血制备PCs可采用两种方法,在欧洲主要采用白膜层(buffy-coat,BC)法,在美国采用富板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法。这两种方法主要的差异在于离心步骤。BC法制备汇集PCs可采用汇集耗材法或链式法,也可用人工和自动汇集法。BC法制备的PCs通常贮存在添加剂中而非血浆中,这样可获得更多的血浆用于临床,同时可降低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添加剂的类型影响血小板的完整性、代谢、回收率和功能。BC法制备血小板的时间(新鲜或过夜储存全血)影响血小板代谢活性、储存损伤和血小板计数。几项研究证实,过夜储存全血BC法制备的PCs实验室特性优于PRP法制备的PCs。

下文就血液安全性方面进行探讨:

1.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

1.1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是血小板输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该反应是由于储存期间白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积累引起的。因此,具有相似白细胞含量的制品才能进行比较。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单采PCs和储存前去除白细胞的全血PRP法分离PCs,急性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13.3%VS11.4%)。英国的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中,与PRP法汇集PCs相比(17.1%),单采PCs和BC法汇集PCs显著降低输血后FNHTR的发生率(分别是3.1%VS.3.8%)。TRAP研究组报道,单采PCs非独立影响反应率。单采PCs和过滤PRP法汇集随机供者PCs反应率低(分别为1.6%VS 1.8%),未过滤的汇集随机供者PCs显著较高(2.5%)。采用血小板添加剂降低了剩余血浆量,显著降低输血导致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输血机构应用添加剂制备BC PCs,单采PCs也采用添加剂,但应用远不及BC法PCs普及。即使单采PCs中使用添加剂。仍有60~120 mL血浆残留。BC制备PCs的血浆源于4~5例供者,每位供者血浆量仅为15~25 mL。在一项系统性回顾中,Heddle等发现去除白细胞全血分离汇集PCs(PRP法和BC法)和单采PCs的急性反应无差异。因此,单采和汇集BC法制备PCs制品的质量,如残余白细胞、血浆含量或储存期以及患者因素在急性反应的发生中,似乎比制品的类型更重要。

1.2 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

    几项研究阐述了是否仅输注单采PCs,就能防止淋巴细胞毒抗体测定的同种免疫,以及通过输后血小板增长差定义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一项结合多项未去白细胞制品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单采PCs与汇集全血分离PCs之间的同种免疫总的相对危险性无显著差异。

    在TRAP试验中,接受化疗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被随机指定接受以下4种不同类型的血小板中的一种:未处理的随机供者汇集PCs、滤白随机供者汇集PCs、紫外线B照射(UVB)的随机供者汇集PCs、随机单一供者的单采过滤血小板。所有患者接受过滤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530位患者在开始时,没有同种免疫抗体,在未过滤去除白细胞的汇集PCs组,13%患者产生了淋巴细胞毒抗体,血小板输注对血小板减少症无效,过滤去除白细胞汇集PCs组3%患者产生了淋巴细胞毒抗体,UVB PCs组为5%,过滤去除白细胞单采PCs组为4%。与未过滤去除白细胞汇集PCs组相比,其余组同种免疫率显著较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制品相关因素中,r辐射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显著增加相关,而输注无效率与输注血小板类型无关。

    PCs的细菌污染是输血领域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发生率的数据在不同研究之间差异显著。污染血小板制品相关的临床反应报道的发生率非常低。然而,细菌污染目前是最常见的血小板输注相关的感染性风险。汇集制品细菌污染率较高,败血症发生率较高,通常建议使用单采PCs而非全血分离汇集PCs。

1.3细菌和病毒污染

    PCs的细菌污染是输血领域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发生率的数据在不同研究之间差异显著。污染血小板制品相关的临床反应报道的发生率非常低。然而,细菌污染目前是最常见的血小板输注相关的感染性风险。汇集制品细菌污染率较高,败血症发生率较高,通常建议使用单采PCs而非全血分离汇集PCs。

    在比较已发表的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数据时,必须考虑近年来降低细菌污染风险策略的应用:采血现场排除菌血症供者的标准;皮肤消毒的改进(重复皮肤消毒标准操作程序,确定穿刺前最短等待时间);去除最初采集的30~40 mL血液已引入多家采供血机构。所有这些方法被证实能有效降低血液制品中的细菌污染。但现行的供者筛选、采集和制备的标准,仍不足以确保单采PCs在细菌污染风险上更优。进一步改良,例如在PCs中引入病原体灭活系统,或降低血小板储存时间,将进一步降低所有类型PCs的败血症输血反应风险。

1.4 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

    几项研究阐述了是否仅输注单采PCs,就能防止淋巴细胞毒抗体测定的同种免疫,以及通过输后血小板增长差定义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一项结合多项未去白细胞制品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单采PCs与汇集全血分离PCs之间的同种免疫总的相对危险性无显著差异。

    在TRAP试验中,接受化疗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被随机指定接受以下4种不同类型的血小板中的一种:未处理的随机供者汇集PCs、滤白随机供者汇集PCs、紫外线B照射(UVB)的随机供者汇集PCs、随机单一供者的单采过滤血小板。所有患者接受过滤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530位患者在开始时,没有同种免疫抗体,在未过滤去除白细胞的汇集PCs组,13%患者产生了淋巴细胞毒抗体,血小板输注对血小板减少症无效,过滤去除白细胞汇集PCs组3%患者产生了淋巴细胞毒抗体,UVB PCs组为5%,过滤去除白细胞单采PCs组为4%。与未过滤去除白细胞汇集PCs组相比,其余组同种免疫率显著较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制品相关因素中,r辐射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显著增加相关,而输注无效率与输注血小板类型无关。



Schrezenmeier H,Seifried E.洪缨节译.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2011,34(3):278-283